語出唐朝詩人杜牧詩。杜氏江南春之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蓋極言南朝寺廟之多。南朝由于佛法興盛,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頗多,其后妃、公主興造寺塔之風尤盛,故南朝寺院林立,且以木材構筑者居多,絕大部分佛寺皆在建康(南京)。惜歷經戰亂,迄今所存已百不得一。后人搜集諸書,得知南朝佛寺之確切可稽者凡二百余所,然其他失名、不見記載者則不計其數。南朝寺院建筑,除采前塔后殿之一貫形制外,其最大特征為雙塔(設東西雙塔)及舍利之安置(置于中心柱下,而不在相輪之下,與印度截然不同)。其中以同泰寺、瓦官寺、棲霞寺較為著名。而棲霞寺中有千佛巖石刻造像與明征君碑等石碑、石塔,其風格之秀美典雅,異于北朝云崗造像,為南朝僅見之石刻造像藝術,亦為我國重要之佛教史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