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S/akra Deva^na^m -indra 。音譯釋迦提桓因陀羅。略稱釋提桓因、釋迦提婆。又作天帝釋、天主。并有因陀羅、憍尸迦、娑婆婆、千眼等異稱。本寪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時,稱因陀羅;入佛教后,稱為帝釋天。據諸經論所載,帝釋天原為摩伽陀國之婆羅門,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為三十三天之天主。此類記載系印度自吠陀以來,至佛教時代,將其因陀羅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其于佛教中之地位,與梵天同為佛教之護法主神,乃十二天之一。鎮護東方,居于須彌山頂之忉利天,其城稱善見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衛其側。于每半月之三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萬民之善惡邪正,若聞世間眾生惡多,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修齋戒,不施貧乏,則愁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增益。若聞多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布施貧乏,則皆大歡喜諸天眾增益,阿修羅眾減損。又若多修德精進不怠者,則敕伺命增壽益算,反之,則不復營護之,或奪其命。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