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五位

助印经书 曹洞宗開祖洞山良價接引學人所設立之權宜方法。即依偏正回互之理,開示正中偏等五位之別。據禪宗正脈卷七洞山良價條(卍續一四六·一○八下):‘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權開五位,善接三根,大闡一音,廣弘萬品。橫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妙協玄通,截萬端之穿鑿。又得曹山,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風播于天下。’景德傳燈錄卷十七(大五一·三三七上):‘及受洞山五位銓量,特為叢林標準。’由是,知洞山良價提倡五位之說,曹山本寂銓量之,以為洞門之標準。

 五位者,即: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其中,所謂正,為兩儀中之陰,即意味靜、體、空、理、平等、絕對、本覺、真如等;偏,則為陽,意味動、用、色、事、差別、相對、不覺、生滅等。即說偏正回互,而生正中偏等五位之別,以顯示法之德用自在,此乃開悟過程之五階段,即:(一)正中偏,此一階段之證悟,乃以現象界為主,唯其所見之現象界已被認為系絕對我之境界。其頌曰(大四七·五二五下):‘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首句中,‘三更初夜’為正位,‘月明’為偏位,即指明暗黑白未分之位;次句謂正即偏,顯示色即是空之理;末句乃指正偏互融,各還其本來面目,表示不變隨緣之義。(二)偏中正,此一階段不再強烈呈現分別見解,現象界之一切逐漸隱退。其頌曰:‘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首句中,‘失曉老婆’為正中偏位,‘逢古鏡’則為偏中正位,即自千差萬別之事象直指真如平等之法界;次句謂明相未顯之時,如向古鏡而面容不分明;末句乃勸誡學人勿徒迷鏡中影像之有無,以示隨緣不變之理。(三)正中來,此階段已不再感覺身心之存在,二者皆泯滅無余,即本體已達無念之境,應萬象之差別,變現出沒自在之妙用。其頌曰:‘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首句之‘無中’為正位,‘有路’為來偏,即空無物之‘體’、‘相’回互,能成色相、有相之活路,以示佛凡尚隔之相;次句謂其正位之‘說有說無’皆不中,若背觸之則失其本意;末句則謂不觸之功是為天真,在於潛行密用的隱微之間,以顯示有語中之無語、無語中之有語,即指無始之本覺佛性如來藏心之意。(四)偏中至,此階段從現象界差別之妙用,體悟現象與本體冥合,而達于無念無想之境。其頌曰:‘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里蓮,宛然自有沖天志。’首句示現偏之功用變通無窮,于語默是非之間事事交鋒,既不走避亦不為所傷;次句謂其功用隨處希有,如蓮花之在火里猶聲色天然;末句則謂居聲色是非之途所必歸之所,即指不覺之全相之意。(五)兼中到,此即圓滿總收正偏來至無礙自在之境。其頌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里坐。’首句謂入有之時乃為絕對之有,非無可對;入無之時亦為絕對之無,非有可對;顯現當頭正面泯絕比鄰,不墮有無二邊之見。次句則勸誡學人勿迷失于常流日用之軌。末句則導入‘一相無相、究竟非思量’之歸處,即顯示究竟大覺道位之意。

 要言之,正偏五位之說在立本覺、不覺之二元,本覺乃向下隨緣,以顯現萬有差別之事象,即以靜中有動為中正偏;不覺則為向上還滅,以隨順真如平等之理性,即以動中有靜為偏中正。此正偏二者道合而歸于一元,即以動靜不二為兼中到。此系取大乘起信論所說之‘本覺、不覺、不變、隨緣’之說,配以周易陰陽五行之說,組織而成者。

 良價又別作‘功勛五位’之說,即:向、奉、功、共功、功功。據明代永覺元賢所著洞上古轍卷上載:(一)所謂向,師(洞山)曰(卍續一二五·三五八上):‘契飯時作么生?’又曰:‘得力須忘飽,休糧更不饑。’向,趣向之意。然必須先知‘有’,若不先知有,則無所趣向,且于日常動靜之間不可須臾忘卻。真正向之所專,則無暇計饑飽。(二)所謂奉,師曰:‘背時作么生?’又曰:‘只知朱紫貴,辜負本來人。’奉,乃承奉之奉。于‘向’之后,接之以‘奉’,如人之奉事長上,必先歸敬而后承奉,若‘背’(貪合外塵,乃背本分之事)則不能奉。(三)所謂功,師曰:‘放下鋤頭時作么生?’又曰:‘撒手端然坐,白云深處閑。’把鋤頭,乃有向奉之意;放下鋤頭,則意味不向奉。由前向奉之功至此頓忘,故謂放下鋤頭。后句則表契入正位。 (四)所謂共功,師曰:‘不得色。’又曰:‘素粉難沈路,長安不久居。’共功者,謂諸法并興,故稱共。洞山所謂不得色者,乃為前位是一色,而諸法俱隱,此位則一色消盡,諸法俱現,一色亦不可復得。(五)所謂功功,師曰:‘不共。’又曰:‘混然無諱處,此外復何求?’功功者,此功較前位之功為深,故稱功功。由前位之有共,此位則不共;非特法不可得,非法亦不可得,理事混然,并無隱藏之跡,乃佛道之極致。然猶名功者,蓋以視向上之事亦屬人力所造作,故亦為功。是以此五位揭示學人修煉功夫之階次,即自最初之歸向,其次之承奉,乃至最后得不共之功功。據日僧指月慧印(1689~1764)之‘不能語偏正五位說’,謂此五位(功勛五位)與正偏五位形似而義稍別,正偏五位旨在彰顯法之德用自在,功勛五位則在闡明‘功’之初后、‘修’之生熟,且重點在于偏中。

 其后,曹山本寂乃承洞山五位之說,藉君臣相對之誼而說明五位之旨訣,稱為君臣五位。(一)君,所謂‘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虛’;意指本來無一物之空界,為正位,相當于正偏五位中之正中來、功勛五位中之‘功’。(二)臣,所謂‘靈機弘圣道,真智利群生’,即受君命,廣弘圣道,現一切森羅萬象;意指萬象有形之色界,為偏位,相當于正偏五位中之偏中至、功勛五位中之‘共功’。此即陰陽之兩儀,本覺與不覺對立之二元。(三) 臣向君,所謂‘不墮諸異趣,凝情望圣容’,臣專承事于君,其赤誠無階級差別之問題;意指舍事入理,相當于向上還滅之偏中正、功勛五位中之‘奉’,此偏中正即將差別之事象,歸于無差別平等界之正位。(四)君視臣,所謂‘妙容雖不動,光燭本無偏’,君之視臣,公平無私,一視同仁,即背理就事之意,相當于向下緣起之正中偏、功勛五位中之‘向’。(五)君臣道合,所謂‘混然無內外,和融上下平’,君臣道合則天下太平,為冥應眾緣而不墮諸有之意,相當于正偏五位中之兼中到、功勛五位中之‘功功’,即動靜合一、事理不二、非正非偏之究竟大覺之道位。

 及至石霜慶諸,亦以洞山五位說為基礎,以王子之出生、素質、根機及其種種修行努力、所表現之德、可就帝位等為譬喻,而說明五種修行階段之差異,稱為王子五位。即:(一)誕生王子,乃國王正嫡所生之皇太子,謂能頓入一色,全不借功勛。相當于君臣五位中之君、正偏五位中之正中來;比喻本覺佛性。(二)朝生王子,指庶生之子,苦學力行,身處外朝,居于臣位,輔佐其君,止事外紹之功,終在臣職,以外王之王種姓故,亦稱王子。相當于君臣五位中之臣、正偏五位中之偏中至;比喻漸漸修學悉當成佛之義。(三)末生王子,指天子之末子,雖久經功勛而得就君位,然遠謝一切,專事內紹。相當于君臣五位中之臣向君、正偏五位中之偏中正;比喻用漸次功夫以入于一色。(四)化生王子,指旁分帝化轉位就功之子,稟承父命,居于臣位,能輔王化。相當于君臣五位中之君視臣、正偏五位中之正中偏;比喻菩薩化他度生之位。(五)內生王子,指生于內宮,克紹君位,與父王之體無異,乃統理萬機,群臣能輔佐之并與之道合之位。相當于君臣五位中之君臣道合、正偏五位中之兼中到;比喻理智一如、本來成佛之玄奧。

 洞上古轍卷上謂,以功勛、君臣、王子等五位配于正偏五位者為非,蓋功勛五位與王子五位皆是偏位上之事,且功勛五位是豎論功夫之淺深,王子五位則中分內紹外紹,故有不同。又君臣五位所分之君臣兩位,乃接引學人之權宜作法,系從正偏五位中之兼至(偏中至)一位中所分出者,故亦不宜以之配于正偏五位。此系元賢自取‘正中來一元說’,并據以解釋正偏五位說。元賢雖謂君臣五位之正偏二元說為兼至一位中所分出,且正偏五位及君臣五位等其旨非一,然認為洞山、曹山之間非有異轍,且彼之正偏五位系基于周易之陰陽五行說,由是可知正偏二元論實為其說法之宗旨,誠然如此,則元賢之主張失其正鵠。

 又良價之寶鏡三昧歌以此五位配于周易之爻卦,曹山元證禪師語錄亦作黑白五種圓相,以表示此五位,其中,有三疊五變之說,即重離六爻□之卦,陰爻陽爻回互疊變而成五卦,具荎草之五味,如金剛杵之首尾闊而中狹,此喻顯正偏五位。寂音慧洪之合古徹卷上解三疊五變,謂離為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劃回互而成五卦,重疊之,而成三卦,如□,取二、三、四爻而成一卦─巽卦(□),取三、四、五爻而又成一卦─兌卦(□),此謂疊之為三;下巽上兌又成一卦─大過(□),下兌上巽又成中孚之卦(□),此謂變之成五。配以曹山之五相,而出左圖:(正即陰白,偏即陽黑)



 對于此,元賢之洞上古徹卷上出五位總圖(正為黑,偏為白),并為之解說。



最上一相,表示黑白未兆之前,即所謂向上宗乘事;次一相表示黑白既分之后,即所謂正中有偏、偏中有正、偏正交互之義;中間仍有一虛圈者,表示向上事,今亦隱于黑白之間。又引申此偏正交互之義,則成五位:(一)以黑多白少者為正中偏。(二)白多黑少者為偏中正。(三)中黑外白者為正中來,蓋以前二位造至尊貴位,復不守尊貴,乃轉正向偏,正不居正,偏出于正,而偏不落偏,故黑在外而白在內。(四)以全白者為兼中至,乃于正中來之后,妙印當風,縱橫無忌,事理雙昭,明暗并用,以其全體即用,故其相全白。(五)全黑者為兼中到,乃妙盡功忘,混然無跡,事理雙銷,是非不立者,以其全用即體,故其相全黑。前二位相對未兼者,后二位相對既兼者,唯正中來一位無對。即兼中至全體即用與兼中到全用即體;正中偏黑多白少與偏中正白多黑少互為相對,唯正中來位于五方中之中央,故無相對者,即獨尊之意。相對于慧洪傳承自曹山以來之說所作之正偏二元說,元賢乃主張本覺一元說,其說雖非無理,但與洞曹兩山之本意已大相乖離。

 我國自古即盛行陰陽五行之說,南北朝時道儒漸興,其說混入佛教,及至唐宋,其傾向愈顯,如圭峰宗密以乾卦為圓覺妙心,又以‘元亨利貞’配‘常樂我凈’四德,復于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二,以黑白十種圓相表示大乘起信論所說之流轉還滅之次第。又宋代周敦頤所作之太極圖說,恐亦受宗密及洞山五位等說之影響。[圓覺經略鈔卷一、洞山良價禪師語錄、五燈會元卷十二、卷十三、古尊宿語錄卷十一、禪宗正脈卷七、卷十三、寶鏡三昧本義]

洞山五位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