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分印度與錫蘭、歐洲、美國、日本四地區說明。(一)印度與錫蘭:錫蘭佛教運動者達磨波羅(Ana^garika Dharmapa^la)于一八九一年在印度創摩訶菩提會(Maha^-bodhi Society),致力于整建佛跡。由于此會之努力,各處佛跡遂漸漸興復,佛教之傳道亦漸盛行。另于一九五三年五月衛塞節,復將圣地菩提伽耶自印度教徒單獨管理下,轉變為佛教徒、印度教徒共同管理之委員會,其后衛塞節遂成為紀念佛陀之國民例假日。錫蘭自摩訶菩提會成立之后,即在可倫坡設立‘錫蘭德國弘法使團’(German Dhammaduta Society of Ceylon, 巴利名為 Lanka Dhammadu^ta Sabha),派遣比丘至德國進行弘法活動。另有波拉瓦斯基夫人及奧爾高特上校所創立之佛教靈智學會(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以及馬拉拉西克拉博士(Dr.G.P. Malalasekera)所領導之全錫蘭佛教徒會議等,亦皆積極展開傳教運動。一九五○年首次在可倫坡召開世界佛教徒聯誼會(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后成為常設機構,繼續在各國佛教界召開會議,形成國際佛教運動之巨大推動力。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