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京市延齡巷,乃以刻印流通佛典為目的之佛教文化機構。創始者楊文會有感于清末兵亂,經典多軼失,遂與同志十余人四處勸募,著手佛典之開版流通。同志中江都鄭學川(其后出家,法號妙空)首于揚州東鄉之磚橋雞園創設江北刻經處;文會則于南京從事刻經。另于同治十二年(1873),刊行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圖、十一面大悲觀音像等。后于南京北極閣建屋,收藏數年來所刻之經版。光緒八年(1882),于元墓山香云海覓求藏版之地,然因經費不足而告中止。光緒十二年,文會渡海至英國,三年后返國,得日本縮刻大藏經,因是閉戶誦讀。十六年,至北京搜尋藏外古德逸書,并通過日本佛教學者南條文雄,由日本尋回我國失軼之隋唐佛教著述,如中論疏、百論疏、成唯識論述記等,刻印流通。廿三年,于南京城北延齡巷開設藏版及流通處,即金陵刻經處之創始。三十三年,于刻經處開辦佛學學堂,稱祇園精舍,養成振興佛教之士。未滿兩年,因經費不足而中止。乃閉讀大日本續藏經,然認為其混雜,遂詳訂書目,匯編大藏輯要。宣統三年(1911),文會罹疾,臨終委托陳樨庵、陳宣甫、歐陽漸等三人開版大藏輯要所揭典籍,又召集佛學研究會同仁,共商金陵刻經處之維持。文會歿后,陳樨庵等人繼續經營,從事刻經。國民革命軍至南京后,刻經事業一度終止。中日事變后,難民居于刻經處,若干經版散軼。民國四十一年文會之孫楊立生、楊雨生與徐平軒、趙樸初等人獲得南京、上海佛教界之護持,成立金陵刻經處護持委員會。其中,徐平軒主其事,呂澄任輔佐。另有中國佛教協會之經濟援助,故計劃擴充業務,加以周叔迦等人之外護,遂擴大刻經處所,整修破損屋宇及所藏經版,版架幾達九百個,又整頓文會藏書一六○○種。民國四十三年以后,由于中國佛教協會之助,更進一步收集散于全國各地之經版,計有江北刻經處二二九○○個,重慶羅漢寺一四三九○個,蘇州瑪瑙經房三八○○個,北平、天津兩刻經處二二六○○個,所收經版共達十二萬版以上,又置刻工二十人,補刻散軼經版,與玄奘著譯書之新刻。應刻經之需要,養成經典的新折、刻工,致力搜集散軼經版類,并置英文世界佛教大百科事典之中國編纂所支部。[楊仁山居士遺著第一冊、楊仁山居士事略(徐文霨)、中國佛教史卷四(蔣維喬)]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