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遺物之一種。塔婆之一種。于扁平細長之石上刻二三橫線。其上方刻山,下方刻佛菩薩之種子或佛像、佛名,并載有年、月、日、法號、造立旨趣等。流行年代為日本鐮倉時期至室町末期,分布于山形、德島一帶;關東亦有,尤以埼玉、東京為然,其雕刻材料主要為秩父所產之綠泥片巖。現所知最古之板碑為一二二七年所產;最新則為一五九八年所產。早期之板碑極其高大,每高達五公尺;近代所產則次第漸小,最小者未達一公尺。造立之旨趣為追吊、苦行、庚申供養、念佛供養等。(參閱‘庚申’3196)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