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佛教

助印经书 佛教傳入東南亞地區,除阿育王時須那與郁多羅往金地傳教之說外,據出土古物、遺址,最早的地區應在今日下緬甸之卑謬或泰國中部之佛統,此與西元二、三世紀印度古國案達羅(梵Andhra )之傳布佛教關系頗大。古代東南亞佛教,小乘和大乘彼此興廢交替不定,而以南傳上座部勢力較大。西元七世紀末,下緬甸、泰國中部信仰上座部;占婆(位于今越南東南)以婆羅門教為主,兼有正量部、有部;高棉同時流行婆羅門教、佛教;爪哇、蘇門答臘則在婆羅門教支配下。十二世紀,錫蘭大力改革佛教,統歸為大寺(巴Maha^viha^ra )之上座部佛教,東南亞部分國家紛遣比丘留學該國。此后二百年,緬甸、泰國、高棉、寮國均弘揚以錫蘭為傳承之上座部佛教。唯有越南自古受中國文化薰陶,受傳大乘佛教。至于馬來西亞、爪哇、蘇門答臘則始終婆羅門教、大乘、小乘佛教并行,迄十三世紀,阿拉伯回教文化傳入后,傳統宗教亦隨之覆滅。

 就教團活動而言,東南亞佛教遠比中國佛教接近印度早期佛教之色彩,特別在教制與比丘生活方面,更延續了原始佛教教團之精神;就歷史而言,亦早過北傳任何一地之佛教;就教義而言,又自成一系統。

 (一)錫蘭:西元前三世紀佛教傳入。阿育王并曾將世尊成道處之菩提樹幼苗一株移入。五百年后,自印度迎入佛牙,此二事始終激發錫蘭人虔誠之宗教情感,至今猶然。巴利文為錫蘭之文學語言,巴利文三藏經典在此保存無缺。(參閱‘錫蘭佛教’6327)



 (二)緬甸:佛教傳入緬甸,有信史可征者,約在西元五世紀以后。十一世紀阿奴律陀王即位于蒲甘,締造佛教之黃金時代。彼時建有瑞喜宮寶塔,塔內藏有自錫蘭迎入之佛牙,自卑謬請入之佛前額、鎖骨,因此至今香火極盛。十八世紀緬王孟隕建立當時世界最大之敏貢佛塔,今仍供奉有清高宗所赍送之佛舍利一顆。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緬甸受英人統治,佛教遭到漠視,唯仍有緬甸佛教青年會成立于一九○六年,號召獨立。今日緬甸佛教徒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回教、印度教各百分之三,基督教百分之二,其他百分之二。佛教徒只有比丘、沙彌、信士男、信士女,并無比丘尼、沙彌尼、正學女,全國佛寺共有二萬余所。(參閱‘緬甸佛教

’6120)

 (三)泰國:佛教傳入泰國,最早可上溯自阿育王時代,彼時所傳為上座部佛教,接受者系高棉先族而非現代泰族。西元八世紀,大乘佛教自印尼、高棉傳入,現存之猜耶(Chaiya)佛塔、六坤原形石塔(后曾加修成錫蘭式)及混合金屬所鑄之觀世音菩薩像等,均系當時之鉅構。十一世紀,泰國北部受緬甸蒲甘佛教之影響,信仰上座部,自素可泰城(Sukhothai)南部以下,則仍信仰大乘佛教。拉瑪四世(1851~1868 在位)時代敕造佛統大塔,至拉瑪六世始告竣工,高約一二○公尺,周圍約二四○公尺,為今日泰國最大之佛塔。今泰國約有大小佛寺二萬一千所,巴利文佛學院四百余所,泰文佛學院近六千所,學生十八萬人。百分之九十九的泰人為佛教徒,僅泰南與馬來西亞接壤處有少數回教徒。每年有三次佛教紀念日,即六月之衛塞日、三月之摩迦日與七月之初安居日。此三日全國皆放假。我國于此亦有十五個華僑佛教社從事佛教事業與修持。(參閱‘泰國佛教’4146)



 (四)高棉:舊稱扶南、真臘、柬甫寨,系以印度文化為主體,位于中南半島南端之小國,其語文即自梵語、巴利語轉成。佛教之傳入,最遲在西元三世紀扶南時期,彼時所譯經典以梵文系佛典最多;六世紀以后,婆羅門教與佛教并行;十二世紀末,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Ⅶ)時代,佛教臻于顛峰狀態;十三、四世紀頃,南傳佛教傳入。



 至一九七五年淪為共黨統治為止,五、六百年間,佛教信仰極為興盛。于共黨統治之前,佛教僧團分大宗派、法宗派,前者約占百分之九十,后者則多系貴族出家。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信仰佛教,大多數男子于一生之中至少出家一次;另有二大佛教社團:世界佛教友誼會柬埔寨中心、居土巴利學會。然至一九七五年后,即全面禁止宗教活動。(參閱‘高棉’4360)

 (五)寮國:寮國史上載有佛教信仰始于法昂王之建立南掌國(十四世紀中葉)。十五世紀初,拍耶三成泰王曾建寺提倡佛學,并鑄巨大青銅佛像供奉于摩那蘭寺 (Wat Manorom),今此寺已毀,佛像僅存頭、胸部。悉達提拉王于一五六六年造大舍利塔(Dha^tu Luang),寮語稱為寮塔,高三層,為寮國歷代最偉大之建筑物,十九世紀末曾遭盜匪損毀,至一九三○年方重修。一九五九年,寮國政府公布寮國僧伽法例,規定僧尼須服從僧王。今全境內有佛寺千余所,僧人最多時達一萬二千名,古都瑯勃拉邦附近之富士寺為佛教中心,寺中供奉錫蘭于十五世紀所鑄重四七八公斤之

金佛像;距古都以北二十公里處有北墟洞,有‘萬佛洞’之美稱,每年佛誕節,寮王均親臨舉行浴佛盛典。首都永珍有華僑所創中寮佛教社一處。(參閱‘寮國佛教’5975)

 (六)越南:佛教傳入越南,至遲在西元二世紀。此后至十世紀前半為佛教移入期;自十世紀后半至十四世紀末為發展期,其中十一至十三世紀初之二百年為鼎盛時代。佛教在越南始終有賴于王室之保護與提倡,又雖受中國影響,然義學并未能生根,故越南佛教之特色僅限于盛行我國南方之禪宗支系,教義理論上并無宏大之發揮與表現。十五世紀以后,明朝文化移植,儒學、文學并盛,道教、喇嘛教兼行,佛教獨衰,此后,佛教混合了儒道思想。寺院建筑貌似中國,正殿中央備有五六段壇臺,最前列通常供奉佛之誕生像,左右為阿難、目犍連二尊者,其它另供奉有儒家諸圣及道教諸神等。除南部曾受上座部佛教影響外,大多數均為北傳形式,經典亦多中國文字。一九六三年,南越吳廷琰政權企圖利用政治權力迫害佛教,導致廣德等七位僧尼自焚殉教。后又經楊文明、阮高棋、阮文紹等之統治。一九七五年,美軍撤退,越南亦隨之淪亡。(參閱‘越南佛教’5278)



 (七)印尼:西元五世紀初,爪哇已有不少佛教徒,法顯訪問該島時(414),婆羅門教正盛而佛教方興。六世紀,佛教正式傳入蘇門答臘、巴鄰旁,后者且為東南亞諸小島國研究佛法之

重鎮,常住僧侶千人以上,可媲美印度那爛陀寺,當時南海諸國皆信奉上座部,唯此處稍有大乘。七世紀時,室利佛逝帝國興起,全國上下普遍信仰佛教。八世紀時,孟加拉佛教徒同時亦引入密宗,直至十二世紀,密宗始衰。十五世紀荷蘭人入侵后,佛教備受摧殘,僅靠華僑所建寺院維系生機。二次大戰后,佛教復蘇,一九七一年,信徒已在一千萬人以上,寺院三百余所。(參閱‘印尼佛教’2204)

 (八)馬來西亞:約西元二世紀時,佛教傳入馬來西亞,至十五世紀,始終與婆羅門教并盛。麻六甲王朝自十五世紀起,提倡回教信仰,佛教日衰。近一百年來,由于華僑佛教徒與南傳佛教徒之再度移入,佛教方有復興之趨勢。一九五九年,馬來西亞佛教會(后改稱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成立于檳城,出版無盡燈月刊,努力弘闡佛法。此外并設菩提小學、中學、佛教義學以教育青年佛子。我國圓瑛、會泉、會機、法舫等諸師并曾先后于怡保佛教會弘法。佛教刊物除華報、星

無盡燈外,尚有中國報、光檳報等,每月特刊‘佛學’一次,藉以宣揚佛法。(參閱‘馬來西亞佛教’4343)

 (九)新加坡:為一九五九年獨立之華人國家,人口二百余萬。太虛大師于民國十五年(1926)曾于此建立中華

佛教會,目前最興盛之道場首推光明山普覺寺,每次法會參加者均在數千人;最大之叢林為雙林寺,頗有中國大陸叢林之風。另創辦有女子佛學院,生活、思想教育均獨立于寺院之外,此點迥異于臺灣之佛學院。(參閱‘新加坡佛教’5466)

 (十)菲律賓:菲律賓是遠東唯一之天主教國家,然自西元八世紀至十三世紀,佛教曾隨著印尼室利佛逝帝國之勢力傳入此地,從今菲人土語中尚保存若干梵語成份,即可資證。惜除少數之佛像出土外,佛教并未在菲律賓文化上產生任何影響。民國二十年,華僑組織旅菲中華佛學研究會,乃菲島最早之佛教團體,曾出版‘海國伽音’,惜僅一期,并建大乘信愿寺以弘揚正法。除信愿寺外,馬尼拉市區有普陀寺、宿燕寺,皆為中國寺院之分院。近代菲律賓佛教均隨華僑而來,故迄今亦大多流行于華僑之間。(參閱‘菲律賓佛教’5259)

東南亞佛教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