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物融為一體而無差別。即不二不離之義,謂二物互為表里、互不相離。又作相即。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娑婆即寂光等中之‘即’皆是。據吉藏之大乘玄論卷一載,‘即’有二義:(一)表示二種事象完全為一體而具有不二之關系者為‘即是’之‘即’。(二)表示二種事象之體雖有別而具有互不相離之關系者為不‘相離’之‘即’。又依知禮之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所載,于天臺教學中,‘即’分三種:(一) 二物相合之‘即’,謂二種不同之物合在一起而互不相離。(二)背面相翻之‘即’,如手背與手掌,兩者互為表里,其表里之別,雖如二物之不同,然實際同為一手。(三)當體全是之‘即’,如澀柿之轉變為甘柿,雖有澀甘之別,實則同為一柿。又上記三種之中,二物相合之‘即’,雖有各別之存在,但其關系為不相離;背面相反之‘即’,現象上之相雖有不同,而其本質上之性(本體、實體)實乃為一;當體全是之‘即’,二物雖然乍見似有所別,而其自體無別,具有‘二而為一’之關系。
以上為天臺哲學之要旨,知禮又以菩提達磨門下三師得悟之情形,與天臺三種‘即’比較之,用以說明臺、禪在旨趣上之殊同。(一)天臺宗二物相合之‘即’,如明與暗,其體雖別,而所在相同,于判教中,屬于通教不離之即;禪宗主張煩惱之惑與菩提之性互不相離,故尼總持以‘斷煩惱、證菩提’為所證之至理,達磨評言‘得吾之皮’。(二)天臺宗背面相翻之‘即’,于判教中,屬于別教之即;即禪宗所謂‘煩惱即菩提’,蓋煩惱與菩提雖為二,然其體實為一,即菩提之一理隨緣,則顯現差別之煩惱相,故攝煩惱之相,歸于菩提之性,道育乃以‘迷時即煩惱,悟時即菩提’為所證之至理,達磨評言‘得吾之肉’。(三)天臺宗當體全是之‘即’,于判教中,屬于圓教之極談;禪宗亦謂,隨眾生之情智,而有煩惱與菩提之差異,法者本無別異,即二而一,如水波相融,水不異波,故慧可以‘本無煩惱,元是菩提’為所證之至理,達磨評言‘得吾之髓’。故知天臺與禪宗皆以當體全是之‘即’為極至之法,而非前二種所可比擬。蓋二物相合之即,雖為不離,然非不二;背面相翻之即,雖為不二,然非為一;當體全是之即,則在于不二而一。
此外,‘即’亦可由時間上之關系來理解,如光來時,暗即去,此為‘同時即’;或雖有時間之隔,二物有不相離之關系,如惡行為之后,即招感苦果,此為‘異時即’。在一乘佛教中,‘即’為教理之根本,諸宗對此亦有各種不同之解釋。
(一)華嚴宗有‘相即相入’之說,即謂現象世界之事事物物,其體互融為一體(相即),彼此相互作用,和合而無礙(相入),當體即是絕對世界之表現,此為‘相即相入’。此外關于同體門、異體門,各立有同體相即、同體相入、異體相即、異體相入之說。又有關體之空、有,則有‘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之說。
(二)天臺宗認為一切存在本來具足三千諸法,由體而言,佛與眾生平等;由修行階位而言,佛與眾生即有差異;故立‘六即’之說:(1)眾生悉具三千三諦之理,而無有欠缺,稱為‘理即’。(2)聽聞佛法,理解三千三諦之理成為概念(名字)而無有疑慮,稱為‘名字即’。(3)在內心相續觀念三千三諦之理,稱為‘觀行即’(外凡,五品弟子位)。(4)由上述三種斷盡三界所起之見思惑,而六根清凈與真菩提相似,稱為‘相似即’(內凡,六根清凈位)。(5)三千三諦之觀法徹底,而漸斷無明煩惱,體得真如之一部分,稱為‘分證即’,又稱分真即(初住至等覺等四十一位)。(6)完全開悟而顯示真如,稱為‘究竟即’(妙覺位),依此可消除‘自己與佛同等’之增上慢,且亦可消除‘無法成佛’之觀念。
(三)密宗有‘即身成佛’之說,對所謂‘即’之意,日僧覺鍐有當體即、無礙即、常住即、相應即、輪圓即、不離即、速疾即等七種解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論卷四觀四諦品、大乘玄論卷一、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一、卷一之五、摩訶止觀卷一下](參閱‘六即佛’1276、‘同體相入’2252、‘同體相即’2252、‘即身成佛’3760 、‘異體相即’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