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山西五臺山南臺西北。為五臺山著名佛寺之一。據廣清涼傳卷上載,五臺山中,今之北臺即古代之中臺,中臺即南臺。故或謂本寺位于五臺山之中臺。唐開元二十四年(736),由道義草創,不久代宗命澤州僧道環起工事。時大興善寺不空亦資助此舉,大歷二年(767)落成,代宗敕賜予不空,作為密教弘布之道場。大歷五年(770),始稱金閣寺。以該寺鑄銅為瓦,涂金于瓦上,飾佛閣為金閣,故稱金閣寺。今寺內大部分建筑物,如大殿、講堂等,系清朝后所建造。寺內有代宗李豫之像,雖經后人重裝,仍不失唐風。寺內布局,幾經重修,仍以觀音閣為主體。山門前石獅雄健,庭院內高閣聳立。閣身二層,寬七間,深六間,四周圍廊,閣內供奉高十七公尺之觀音銅像,觀音兩側,二十四諸天環侍。閣背面有毗盧殿、彌陀殿、觀音殿、地藏殿、菩薩殿、藥王殿等,塑像滿布,有近千尊之多,最后為大雄寶殿。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