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含有較其他粗者為好之意。相待妙,乃是對彼之粗而顯此之妙,故稱相待妙;若超越對待比較之粗妙與否而自為妙,妙之外即無粗可言者,則稱絕待妙。以上二者簡稱為待妙、絕妙,而并稱待絕二妙。
智顗于解釋‘妙法蓮華經’經題中之‘妙’字時,所采用之解釋法,謂法華經于大乘實教(真實教)中屬大乘,且較小乘為優。又在大乘中較其他諸經之權教(方便教、假說教)優越,兼有實教之義,故法華經之直言實教,較之他經為殊勝。由此類比較上所得妙之意義,則稱相待妙。若僅由法華經之目的、本義而言,實無大乘、小乘之別,亦無方便、真實之分,則其超越相對上之思惟及表現所得妙之意義,稱為絕待妙。
天臺宗將佛教教義分為四教,將經之部類分為五部五味。于四教中,認為藏、通、別三教為粗,而圓教為妙。又于五部五味中,以華嚴部乳味、阿含部酪味、方等部生酥味、般若部熟酥味等四部四味均‘非圓教’(粗)或圓教(妙)之和合,僅有法華部醍醐味屬于純粹之圓教(妙)。天臺宗即以此一相待妙批判其他教,而自謂超越其他之教;對此,絕待妙乃消除對立差別之執心,超越一切,而成為絕對殊勝之‘妙’。由是,乃有相待判、絕待開之說,相待判系對教化眾生而言,絕待開乃對教之本質而言者,二者簡稱為‘判開’。[法華玄義卷二末、卷九、止觀義例卷上、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三之一](參閱‘開會’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