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三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恒河流域,為雕刻法敕(梵dharma -dipi ,巴dhamma-lipi )所建之圓形石柱,至今被發現者共有十柱。其中六柱高度自十至十三公尺不等,所刻法敕共通之內容系尊重佛法、勸善斷惡、禁止殺生、仁慈平等,及有關人類之福祉等六章,此外,各柱亦載有阿育王之事跡。其余四柱,高度約七點五公尺,各柱所刻之法敕內容不一,大約為禁止破和合僧,以及阿育王自身之佛跡巡禮等記載。石柱上端雕有各種獸類,例如獅像,雖年代久遠,至今依然清晰可辨,而石柱上所雕之古印度年代,尤受學術界重視。(參閱‘阿育王刻文’ PG 3635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