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多,梵名Ajanta^ 。為西印度與奧蘭迦巴(Auranga^ba^d)之東北及阿旃多村之因德亞里丘陵(Indhya^dri)所發掘出來之窟院群,大小共二十九窟,其中可辨認者有二十七窟,包括四個塔院(梵caitya ,第九、十、十九、二十六窟)與二十三個僧院(梵viha^ra )。塔院為僧眾禮拜集會之所,其構造,天井為穹狀,梁為木造建筑,入口處由二柱三分,上方設有馬蹄形之窗,內部有木柱數十,沿著壁面每隔約一公尺設一柱。院中有佛塔,中央雕刻釋尊像。僧院為僧眾止息之處,其構造,入口處有方形空間,四周開鑿甚多小僧房。柱頭、欄楯、諸壁間除佛像雕刻外,尚有人物、動物等雕刻,頗為美觀。此等諸窟并非完成于一時一代,其最早者可追溯至西元前二至前一世紀(第九、第十窟),大多數屬于西元五至七世紀之產物,約集中于第一、第二、第十六、第十七窟。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