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之古寺。又稱黃龍寺。新羅真興王十四年(553)二月,于月城之東營建新宮,適有黃龍顯瑞而改為寺,敕名皇龍寺,經十七年方成。有一巨船從印度來泊,上貢造佛材料,黃鐵五萬七千斤、黃金三萬分,遂鑄成丈六釋迦三尊像,安于寺內。真平王六年(584),金堂落成。三十五年秋,隋使來賀,于其寺設百講座,迎請圓光等高僧講經。又善德王十二年(643),慈藏游參唐朝歸國,王請其在皇龍寺營建九層塔,以祈降伏鄰國,王祚永安,善德王十四年(645 )完成,塔心柱內安奉慈藏于我國五臺山所感得之佛陀舍利六粒。九層塔之鐵盤以上高十四點五公尺,鐵盤以下則有五十八點六公尺。景德王十三年(754),孝貞伊王三毛夫人施舍鑄鐘一口,長三點三公尺,厚約三公寸。九層塔嘗幾度遭雷火破損,然均留意重修,迨至高宗二十五年(1238)閏四月,蒙古兵將寺塔及丈六殿等燒毀,寺運遂衰。佛殿后存有高約二公尺之迦葉佛宴坐石。其后沿革不詳。今僅存遺址。[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