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浙江杭縣,為投子義青宣揚曹洞宗風之所。舊稱石佛智寺,又稱大乘石佛寺。系吳越王所建,北宋祥苻(1008~1016)年中改稱‘積善海會寺’。后經數十年,曹洞之宗風大衰,僅依云居道膺之后系保其命脈。其后義青參謁浮山之法遠,并受其衣缽,于熙寧六年(1073)入海會寺大揚禪風。
(二)位于山西陽城縣東十五公里之大橋村。創建于唐代乾寧元年(894),初名郭谷院;唐昭宗改名‘龍泉禪院’;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寺僧宗祐重修,改稱今名。背依樊山,面臨大川。佛殿、經堂計有六十余間。寺內琉璃雙塔對峙,分別建于唐代末年、明嘉靖四十年(1561)。
(三)位于安徽桐城縣東約七十公里處之白云山中。為楊岐方會之法嗣白云守端(1025 ~1072)所開建。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年間均有修葺。今尚存佛殿兩幢,宇閣軒昂,頗為壯觀。寺前瀕臨玉帶河,背依鳳凰峰,寺右有響水崖,飛泉盤旋,寺外竹林挺拔,寺內古松蒼勁。[大明一統志卷十四、大清一統志卷七十六]
(四)位于江西廬山南麓。創建于明代萬歷四十六年(1618),清代重修。殿宇宏敞,雕梁畫棟,雄偉壯觀。寺內之珍藏保存完整,有元代書法家趙子昂書寫之妙法蓮華經、心月和尚手鐫五百羅漢圖拓本,及普超僧以血書寫成之華嚴經,迄今保存完善。
(五)即今臺灣臺南開元寺之舊稱。(參閱‘開元寺’5299)
(六)位于臺灣基隆八堵。民國四十年(1951)由道源法師創建。寺名之由來,概取‘蓮池海會’之意。專持凈土法門,并修講四分律。六十年,創設能仁佛學院。后由住持仁光主其事,并擴建諸堂舍。
(七)位于臺灣臺北縣新店。民國四十三年(1954)十月由普忍法師開山創建。曾陸續增建功德堂、大殿、靈塔、山門、齋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