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ife Divine)凡二卷。印度哲學家、詩人奧羅賓多高士(Sri Aurobindo Ghose, 1872~1950),撰于一九四九年。全書旨在闡揚積極實踐神圣生活,排斥消極冥想之處世方式,其目的在提升印度傳統精神達于現代化。以為人類存在之意義, 乃在現實生活中完成其精神生活。 并指出薄伽梵歌中之幻像(梵ma^ya^ )說,雖謂世間是苦的、虛幻的,但仍有其追求最高真理之積極意義, 即:人應探研‘個我’與人生終極目標之神。人若能舍棄‘我欲’,將自己奉獻予神,即能實踐神圣生活;此因‘我欲’能導致個人與個人,乃至國家與國家間之爭斗,使吾人與世界上之一切分離,故知‘我欲’乃束縛、爭斗與苦惱之根源。個人生命在基本上系與神、萬物合而為一者,故若能超越我欲,得知個我之真性,確立自己,則能建立真正自由、平等、博愛之世間社會。若未能先行確立神圣之內在生活,而欲建立理想之外在生活,則一切努力終歸徒勞無功。[Nathaniel Pearson: Sri Aurobindo and the Soul Quest of Man,London 1952]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