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六卷。明朝周應賓撰。收于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普陀山原名小白華,位于浙江定海東南海中。孤山水際,風景幽殊,為我國佛教之圣地,與峨眉、五臺、九華,合稱四大名山。素有‘海天佛國’之稱,為觀音顯靈之道場。其開山建寺,遠在五代初年,為日僧慧鍔所建,經歷代高僧之經營,梵剎林立,蔚成佛國。記錄普陀,舊有元代龜玆盛熙明所撰‘補陀洛迦山傳’,今存一卷。明代侯繼高續撰山志,惜未通行。萬歷年間(1573~1619),周應賓以侯志重山而略于寺,乃為重修,厘為六卷,分為十四門:宸翰、圖考、山水、殿宇、規制、建制、靈異、頒賜、命使、釋子、物產、藝文、事略、詩。體例嚴謹,搜羅宏富,有為后志所不及者。本書刊行于萬歷年間,流通不廣。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