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驗道

助印经书 日本宗派名。其主旨以修持咒法,證得神驗為本義,故強調跋涉山林,苦修練行。役小角為開祖,其后有泰澄、法道等,均于山野中練行,以采果汲水、拾薪設食奉事佛、菩薩。修行之法不偏一宗一派而廣通諸宗,故以‘道’名之。修行者稱修驗者、客僧或山伏、山臥。醍醐天皇在位(897~930)時,圣寶登大和諸高峰,于金峰險徑,安置金剛藏王像,于吉野山烏棲真言院始行峰受灌頂之儀,又創醍醐三寶院,門下有觀賢等,后遂成當山派,徒眾稱真言山伏。另有增譽建立圣護院,門下有行尊等,遂成本山派,徒眾稱本山眾、天臺山伏。鐮倉時代以降,修驗之風遍全國,及戰國時代,更以受武士尊崇保護而大張其勢。慶長十八年(1613),幕府命全國山伏分屬圣護、三寶兩院,并有儀式、作法等之規定,本山派以圣護院為本所,當山派則以三寶院為本所。

 此宗原以由山林抖擻采果汲水之實修實行,期身神潔凈為本義,基于山岳崇拜之思想,承襲我國道教、日本神道、陰陽道之余風,別無一定之教旨,極輕視教相教義,待盛行后,遂附會于密教,組織教義,建立曼荼羅,施行灌頂,提倡三道鼎立,以致混用諸種教義教式,惟其主旨仍以密教之‘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之實義為基礎,認為萬法當體具足本來毗盧遮那之萬德,以覺知自身即佛,現身證得金剛法身。

 修驗道將山伏就有發、無發,分為法身形、報身形、應身形三種。法身形即優婆塞形之山伏,隨法身之體性不改俗形,不行剃發;報身形即摘發之山伏,為顯修因感果智體,合因之胎藏界九尊與果之金剛界九會為十八之數,而留一寸八分頭發;應身形即剃發山伏,準三乘之初而隨類應現。

主要道具有頭巾、班蓋、鈴系、結袈裟、法螺、念珠、錫杖、笈、肩箱、金剛杖、引敷、腳絆等,合稱十二道具,加上檜扇、柴打、走繩、草鞋,則為十六道具。

 目前日本較著名之修驗道道場有葛木山、金峰山、大峰山、熊野三山、富士山、御岳、白山、立山、羽黑山、大山、英彥山等。其發展情形,每因時代而異。一度分為真言修驗之當山派(三寶院流)與天臺修驗之本山派(圣護院流)兩種。現在則分為真言宗醍醐派、金峰山修驗本宗(金峰山寺),修驗宗(圣護院)等三派。(參閱‘山伏’947、‘役小角’2885)

修驗道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