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國現存最古老之石窟。位于甘肅蘭州西南方,永靖縣之西,黃河上游紅沙巖北岸小石積山中。主要為石刻藝術,亦有塑像與壁畫;歷代造像以唐代為最盛。近代于該寺院所發現之古愿文‘摩崖刻石’之記載:‘大代延昌二年(513)歲次癸已六月甲申朔十五庚戌,太夏郡武陽郡本國中政曹子元造窟一區。為仰皇帝陛下、群僚百官、士眾人民、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六親眷屬,超生西方,妙樂回生,含生之類,普同得福。’系由此寺石窟所發現之銘文,乃有關石窟年代記載之最古者,至今猶存有曹子元發愿所鑿之石窟。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