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江蘇江寧。創建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424~453)。經過會昌法難,于唐代大中年間(848~859)復興,改稱報先院;南唐升元年間(937~942)改稱興玆寺。又宋代太平興國年間(976~983)改名承天寺;宋政和年間(1111~1117)改名能仁寺。
(二)位于江西九江東部。創建于南朝梁武帝(502~549)時代,初名承天院。明代弘治二年(1489)改稱能仁寺。后多次擴建,現存建筑多為清代同治九年(1870)復建。系九江三大叢林之一(另二為龍池寺、舍利寺,今已荒廢)。面積約三千平方公尺。內有大雄寶殿、鐵佛殿、左右禪房、藏經樓等古建筑,及大勝塔、雙陽橋、飛來石船、雨穿石、冰山、雪洞、誨爾泉等七景,為九江著名之古建筑群。其中大勝塔位于能仁寺大雄寶殿東南側,建于東晉,后漸荒廢,唐代大歷年間(766~779)白云守端禪師重建。幾經兵火毀壞,復修建。塔共七層,高四十二點二六公尺。其左側底層鑲嵌石碑一座,系同治十一年白景福所撰之重修大勝寶塔碑記,千余年來飽經地震及風雨剝蝕,仍巍然屹立。
(三)位于江蘇吳縣。據傳開山祖為雪竇重顯之弟子,即云門宗之傳宗。宋代稱承天寺,明代改稱能仁寺。因寺內有二土阜突起,故又稱雙峨寺。
(四)位于浙江雁蕩山之西內谷丹芳嶺下,即四十九盤嶺。相傳諾詎那為開山祖。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僧全了入山結庵而居,題名芙蓉庵,至咸平二年(999)始建殿宇。四年,寺僧
進百寶塔,賜名‘承天寺’。紹興十二年(1142),郡守閻丘昕奏改‘能仁禪院’,遂為雁蕩山大道場。[中國佛寺志雁山志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