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之古國。系土耳其系游牧民族建立之王國。自錫爾河下游至吉爾吉斯(Kirgiz)平原,為其疆域中心地帶。據前漢書西域傳第六十六上載,康居有五小王分別治理蘇□城(史國)、附墨城(居霜你迦國)、窳匿城(石國)、罽城(安國)、奧鞬城(貨利習彌國)。由此可知,至漢代時,康居領域已擴張至南方粟特( Sogdiana)、塔什罕(Tashkend)、火尋(Khiva,即花剌子模)。又魏書西域列傳第九十等所載康國、舌國,皆為康居國之后,故康居國于南北朝時代可能已滅亡。此國亦為我國早期佛教發源地之一。據出三藏記集卷二、梁高僧傳卷一載,東漢以后,康僧會、康巨、康孟詳、康僧鎧等僧侶先后至我國從事佛經之翻譯。上記二書皆以諸僧為康居人或其祖先為康居人。然上述諸僧或非游牧民族之康居國人,而為屬于南方粟特族之康國人,亦即撒馬爾干(Samarkand)地方之康國;蓋因當時西域人每以國名為姓,故康居國與康國易產生混淆現象。[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唐書西域列傳第一四六、大唐西域記、西域之佛教第三章第二節(羽溪了諦)]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