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赫寶塔、黑寶塔。位于寧夏銀川市北郊,故俗稱北塔。據明代萬歷‘朔方新志’載,于五世紀初,夏國國王赫連勃勃曾重修黑寶塔。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及干隆四十三年(1778)均因地震破壞再修。塔高五十三點九公尺,共十一層,為磚砌樓閣式建筑。塔呈方形,每邊正中設有券門,并略向外凸出。塔之外形線條明朗,層次豐富,觚棱秀削,其獨特之藝術風格,為我國塔中僅見。塔室為方形,門東向,內有四道拱券通向四面。空間以樓板鋪隔,循木梯盤旋至第九層,極目遙望,巍巍賀蘭山,綿綿黃河水,塞上江南景色盡收眼底。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