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者之游歷,經常是實質上的探險行為。如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所遍游之地,真實地名極多。又如東晉法顯之佛國記、唐玄奘之大唐西域記等,皆記載當時印度、西域之地理、民族、政治、學藝、語言、宗教、民俗等各種資料。歐德瑞格(Oderico)等中世紀西方人之亞洲旅游記中,則較缺乏有關佛教之資料。然十九世紀以來歐洲人對亞洲之研究,在佛教資料收集方面貢獻極大。如荷吉森(Hodgson)、來特(Wright)、賓達(Bendall)、萊維(Le/vi)等人廣泛收集來自尼泊爾的文獻;巴杰士(Burgess)、康林罕(Cunningham)等人在印度各地的發掘調查;胡克(Huc)、狄斯羅斯(Csoma de Ko%ro%s)、乾德拉達斯(Sarat Chandra Das)、斯拉根特威特(Schlagintweit)、洛克西爾(Rockhill)、河口慧海、寺本婉雅、圖吉(Tucci)等人則至西藏發掘調查;哈欽(Hackin)、弗修爾(Foucher)等人在阿富汗調查。此外,包爾(Bower)以收集古寫本為其發端;陸庫克(Le Coq)、葛倫維德(Gru|nwedel)、史坦因(Stein)、伯希和(Pelliot)、大谷光瑞等人之中亞探險,著名于世,并因而發現大量之資料與遺跡。二次大戰前,日本曾至華北、滿蒙等地調查佛教遺跡。戰后中國大陸亦于西北地方調查發掘多處遺跡。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