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鳶寺

助印经书 西藏名Bsam-yas 。全名 Bsam-yas mi-h!gyur Ihun-gyisgrubpah!i gsug-lag-khan%。又稱桑伊寺、桑耶寺。位于拉薩(藏Lha-sa )東南方,雅魯藏布江(藏Tsan%-po )北側之近郊,為西藏最早創建之寺院。唐大歷元年(766),乞栗雙提贊(藏Khri-sron%-lde-btsan )為鎮護西藏國而建。一說大歷二年奠基,貞元十五年(799)落成。另一說建于大歷十四年。創建之初,曾受當代高僧寂護(梵S/a^ntiraks!ita )及蓮華生(梵Padmasambhava )之援助,據傳蓮華生曾修秘密法,調伏惡魔,奇跡頗多。

 本寺模仿印度歐丹多富離梨寺(梵Udan!d!apura )形式,糅合藏、漢與印度之建筑風格興建,故又稱三樣寺。其形制,中央為須彌山,外有四大洲、八小洲及日月二輪,最外有垣墻圍繞,四角各建四舍利塔,四門各立四碑。寺中包括一座大殿、四大學院及其他建筑,四周圍以高墻,環繞長約二點四公里,墻上有磚塔一千零三十座。正殿大佛像高達十六公尺,寺中所供佛像大多純金鑄成,并飾以珠寶,佛前供器亦大多以金銀造成。寺前方柱形石碑立于乞栗雙提贊(742~797)時期,鐫有藏文銘文。今寺遭破壞,文物無存。寺中設有譯經院(藏sgra-bs-gyur lha-khan% ),內藏有印度原典,惜于一八一○年大部分被燒毀。

 印度學僧如桑提卡爾帕(梵S/a^ntigarbha )、維休達欣訶(梵Vis/uddhasim!ha )等,以及西藏翻譯僧曲其南巴(藏Chos-kyi nan%-pa )、旁德納穆迦(藏Bande nammkhah! )等人,曾于乞栗雙提贊之庇護下,于本寺從事印度佛典之西藏語翻譯事業,又奉敕與卡烏貝爾旃庫(藏Ska-badpal-brtsegs )、魯意紐保(藏Kluh!isn~in%-po )等人合輯珍藏于闐迦爾(藏Den-kar )宮殿之經藏目錄。本寺落成之第二年,嘗自印度招請十二名有部律之律僧,依此制度首批藏人出家之七位僧人,號稱七覺士,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具全之寺院。

 本寺于西元九世紀中,吐蕃禁佛教,曾遭封閉。十世紀后半期,佛教恢復。今由薩迦派之喇嘛僧統轄,然寺內之住僧大部分為寧瑪派(藏Rn~in%-ma-pa )僧人。所住僧侶約有千人。[ L.A. Waddell: The Buddhismof Tibet; Evans-Wentz : TheTibetan Book of the Great Li

beration; Tsung-Lien Shen andShen-Chi Liu : Tibet and theTibetans; S. Candra Das: PagSam Jon Zang; H. Hoffmann:Die Religionen Tibets (The Religions of Tibet); A. Ferrari: Mk\'yen Brtses/ Guide to the HolyPlaces of Central Tibet]

桑鳶寺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