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用語。又作神佛混淆。為日本佛教所特有的神、佛混合視同一體之思想,亦即佛教與日本神祇信仰兩者同化之表現。佛教傳入日本后,每與日本固有之神祇信仰不和。其后,兩者逐漸調和。奈良時代,寺院附屬于神社,即于各大社設置神宮寺。一般神社內,為神納經,或度人為僧之風氣頗盛。至平安時代,又產生神前讀經之作法。另如‘八幡大菩薩’,即神號再加上佛號者。中期后,此一思想愈濃,而產生‘神為佛化現’之說,此即‘本地垂跡說’成立之背景。此時期,每將神冠上‘權現’之稱號,而謂神乃本地之佛、菩薩等權巧化變垂跡之身。于神宮寺中則產生佛教色彩濃厚之社殿,社殿多以法會為主,社僧同時供奉神只、修持佛事。反之,于寺院境內,亦祭祀守護寺院之神,稱為鎮守。隨本地垂跡說之進展,漸以天臺宗與真言宗之教義作為神佛習合之教理。其后,前者產生山王一實神道;后者則產生兩部習合神道。由平安末期至鐮倉時期更將各神祇配定各地佛之稱。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