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用語。慶應四年(1868)三月,日本政府發出祭政一致、神祇官再興之布告。自此,歷來之神佛習合之風遂告衰頹。明治維新系以王政復古為其政治理想;而以神武創業之精神為其基礎,于宗教上則產生神道復古、祭政一致與神佛分離等宗教運動,敕令神社之社僧、別當還俗。神社之神主亦脫離佛教之支配,而納入神祇官指揮下,且廢除冠有權現、明神、菩薩等佛號之神號。此外,又撤除社中之佛像、僧像、經卷、法具。反之,神祇官之地位提高,神職之待遇比照國家官吏,而成為神祇中心政策之神道國教主義。神佛分離政策由此而發展為過于激烈的廢佛毀釋運動,各處燒毀佛像、經卷、法具,進而廢除寺院、賣發寺塔,情況極其嚴重。日本佛教在江戶幕府保護下,久經安逸,經此一大刺激,遂漸產生以復興佛教為己任之覺醒人士。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