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世紀印度教改革運動之一。先驅者為吠檀多派哲學家羅摩拏遮(梵Ra^ma^nuja )。發生于南印度,后在北印度廣為發展。本派反對偶像崇拜、種姓分離及繁瑣禮儀等,主張各種姓在神前一律平等,凡虔誠者皆可獲得解脫,被視為印度教之異端。其后之繼起者有羅摩難陀(Ra^ma^nanda)、喀比爾(Kabi^r)、查伊塔尼亞、達度等。本派曾以各種方言與民間俗語翻譯梵文之古典著作,并創作通俗詩歌、祈禱文形式之故事集。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