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西五臺縣佛光寺東之山腰與寺西北之塔坪里,共有七座古塔,其中四座為唐代所建之塔,建筑手法古老,形制特殊,為唐塔中所罕見。此四塔為:(一)解脫禪師塔,位于寺西北之塔坪里,建於穆宗長慶四年(824)。方形,兩層,高約十公尺。基座為束腰須彌式,塔身中空,正面有券拱門(砌成半圓或弧形之門),塔內上部為疊澀藻井。塔剎有剎座覆缽及受花,寶珠已不存。(二)無垢凈光塔,位于寺東山腰,建于玄宗天寶十一年(752)。平面八角形,束腰須彌座,塔身殘壞,塔內出土的漢白玉佛、菩薩、金剛等雕像,皆系建塔時之原作,比例適度,線條流暢。(三)志遠和尚塔,位于寺東山腰,建于武宗會昌四年(844)。八角形基座,上砌圓形覆缽式塔身,形體秀美,西向辟門,塔剎殘壞。此種形制之唐塔,為我國唯一者。(四)大德方便和尚塔,位于寺東山腰,建于德宗貞元十一年(795)。平面六角形,高四公尺,西向辟門,塔剎殘壞。門外北向嵌有塔銘刻石,記載頗詳。唐代以前我國古塔多為圓、方兩種形制,六角或八角形者頗為少見,佛光寺墓塔則具此特色。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