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日本高野山真言宗三派之對立。大治五年(1130),覺鍐于高野山制定學頭一人、學侶三十六人,后被指為專修學業之派,稱作學侶方。另為幫助佛道與修行,遂產生專司俗務之行人,彼等逐漸得勢,至安土桃山時代,人數增至二千余人,竟因而壓迫學侶方。平安后期之后,嫌惡名利之僧人,群集隱遁于高野之地,發愿不斷念佛,故世稱高野圣;至鐮倉、室町之時,彼等巡游全國,勸進僧俗,歸來之后有經營商業者,故于經濟方面頗具優勢。至江戶時代,乃區別為三方(學侶方、行人方、圣方)統御之,但三方常相互爭勢。明治元年(1868),改學侶方之本寺青巖寺為金剛峰寺,且廢三派名稱而逐漸統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