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禪喇嘛

助印经书 西藏名Pan!-chen-lama 。西藏佛教之改革者宗喀巴創立黃帽派,其兩大弟子根敦珠巴與凱珠各自成系統,且世世以‘呼畢勒罕’(化身之意)轉生,此即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此種活佛轉世之思想乃西藏佛教特有之發展。自第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卜藏嘉穆錯(藏Gu s/r!i^khan )掌握西藏全土政教,確立政教合一之最高主權后,達賴喇嘛遂成為黃帽派之主長,統率三千數百寺院,約三、四十萬僧侶;另一教團之教主,凱珠系統轉生之班禪喇嘛,雖為二大活佛之一,然于政治上,僅擁有地方政權。

 班禪,乃大智慧者、大博學者之義;喇嘛,乃上人之義。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統治衛、藏之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尊宗喀巴之四傳弟子羅桑卻接為‘班禪博克多’(博克多為蒙語,乃對睿智英武者之尊稱),令其主持扎什倫布寺,并劃分后藏部分地區歸其管轄,是為班禪四世(前三世為后人追認)。至第五世班禪,清圣祖封以‘額爾德尼’(Ertini,或 Erdeni)之號,乃光顯之意。藏人謂班禪乃金剛之化身,或謂阿彌陀佛之化身。歷代之班禪大都住于后藏日喀則之札什倫布寺(藏Bkra-s/isihum-po )。

 各代班禪之法名及其生卒年代如下:第一世凱珠(藏Mkhas-rab-rje,1385~1438)、第二世瑣朗接昂(藏Bsod-nams phyogs-glan, 1439~1504)、第三世恩帥巴(藏Dben-sa-pa, 1505~1556)、第四世羅桑卻接(藏Blo-bzan% chos-kyi rgyal-mtshan, 1567~1662)、第五世羅桑益西(藏Blo-bzan% ye-s/es, 1663~1737)、第六世班宥益希(藏Dpal-ldan ye-s/es, 1738~1779)、第七世登畢尼瑪(藏Blo-bzan% bstan-pah!in~i-ma, 1781~1852)、第八世登畢旺修(藏Chos-kyi-grags-pa bstan-pah!i dban%-phyug, 1854~1882)、第九世羅桑卻京(藏Blo-bzan% thub-bstan chos-kyin~i-ma, 1883~1935)、第十世宮保慈丹(藏Blo-bzan%phrin-las lhun-grub, 1938~ )。

 班禪與達賴之關系并非全然友好,如第九世班禪羅桑卻京嘗久居我國內地,直至第十三世達賴喇嘛阿旺羅卜藏土丹嘉穆錯噩耗傳出,才返西藏,然卻歿于返藏之途中。一九四四年,第十世班禪宮保慈丹被迎至后藏,力主改革。西藏淪陷后,全藏成為中共地方政權之一,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印度,而班禪喇嘛則采取容共之態度,顯示西藏佛教今后發展之微妙立場。[蒙藏佛教史(妙舟)、世界佛教通史上冊(圣嚴)、圣武記第五國朝撫綏西藏記上、L.A. Waddell:Lhasa and its Mysteries; W.W.Rockhill: The Dalai Lamas ofLhasa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the Manchu Emperors of China]

班禪喇嘛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