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與商人階級向來深具淵源。最早布施食物予佛陀者即是提謂(巴Tapussa )、婆梨迦(巴Bhallika )兩商人。佛陀的教團中,出身于商人階級者頗眾;在家信徒之主力亦為都市商人。可說商人為原始佛教之基礎,農民則殊少信教者,此為印度佛教滅亡原因之一。至大乘佛教之菩薩團,亦以都市商人階級為主,故于當時產生各種都市文明。紀元后,商人集團(梵gan!a )大致形成。根據天業譬喻(梵Divya^vada^na )之記述,由于西海岸史魯巴拉卡港商人集團與海洋貿易船之交易,甚而制定一禁止獨占法。商人中大資產家稱資產者(梵gr!hapati )。資產者中包括貿易商(梵sa^rthava^ha )、大航海者(梵maha^ -na^vika )、香料商(梵gandhika )等,其他另有工匠(梵a^vesani )、染物商(梵rajaka )等。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