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

助印经书 梵語bra^hman!a。又作婆啰賀磨拏、婆羅欱末拏、沒啰憾摩。意譯凈行、梵行、梵志、承習。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侶、學者階級。為古印度一切知識之壟斷者,自認為印度社會之最勝種姓。長阿含卷六小緣經、卷十五種德經、慧琳音義卷二十九等皆載此階級由梵天之口生,顏貌端正,清凈高潔,以習吠陀、司祭祀為業。依摩奴法典規定,四姓中婆羅門有六法,即學習吠陀、教授吠陀、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布施、受施。故四姓中除最下之首陀羅族外,其余三姓皆得誦吠陀、自作祭祀,然為他人祭師、教他人吠陀、受施等則僅限于婆羅門。

 婆羅門一生可分四期:(一)梵行(梵brahma -ca^rin )期,八歲就師,其后十二年學吠陀,習祭儀。(二)家住(梵gr!ha -stha )期,返家結婚生子,祭祖靈,營俗務。(三) 林棲(梵va^na-prastha )期,年老則家產讓子,棲居樹林修苦行,專心思惟,入宗教生活。(四)遁世(梵sam!nya^sin )期,絕世俗之執著,被粗衣,持水瓶,游行遍歷。遁世期婆羅門之行法,其后為佛教沿用者不少,如游行、乞食、雨安居等即是;又此期行之婆羅門稱比丘(梵bhiks!u )、沙門(梵s/raman!a )、游行者(梵parivra^jaka )亦是例證。雜阿含經卷十七、卷二十九、中阿含卷四十八馬邑經、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等,更以沙門與婆羅門同義。長阿含卷十六‘三明經’列有誦持流布吠陀之婆羅門阿吒摩、婆摩、婆摩提婆、婆婆悉、毗婆審、伊尼羅斯、蛇婆提伽、迦葉、阿樓那、瞿曇摩、首脂、婆羅損陀等。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更別婆羅門為三類,即:(一)生于婆羅門種之家者稱為種姓婆羅門,(二)假呼為婆羅門者稱為名想婆羅門,(三)驅擯惡不善法而行善行者稱為正行婆羅門。[雜阿含經卷四、長阿含卷五典尊經、增一阿含經卷十一、卷四十六、金剛針論、成實論卷七‘三業品’、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七、玄應音義卷卷十八](參閱‘四姓’1705、‘梵志’4632)

婆羅門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