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原始宗教早期型態之一,由氏族中自然產生。當時文化未開,社會結構簡單,宗教亦尚處于初步萌發狀態;后各近親氏族漸結成氏族同盟,而聯成部落,宗教型態方臻確定,唯尚未形成明確之教義與神學體系,但已有內容較豐富之神話傳說,特別是有關本部落來源之神話(部分文化較進步者,尚有天地來源之神話);其儀節與禁忌皆與神話密切相聯,與社會生活亦密不可分。宗教史學對原始宗教之研究,一般均以此為基本單元,如印度婆羅門教所尊信之吠陀,其中即記載著古印度雅利安人之生活、宗教型態。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