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綏遠歸綏市舊城石頭巷。明代原為一座小廟,萬歷年間(1573~1619),席力圖一世呼圖克圖希體圖噶因深諳佛教典籍,且精通蒙、藏、漢三種文字,深受順義王阿勒坦汗推崇,席力圖召亦因而香火日盛。四世達賴喇嘛幼年從希體圖噶學經典,萬歷三十年(1602),又由希體圖噶護送回藏坐床,且據傳希體圖噶曾坐于達賴喇嘛之法座上。藏語稱法座或首席為‘席力圖’,以其由西藏歸來,故稱其廟為席力圖召。至清初擴建殿宇,始具今日之規模。自牌樓至大殿,共有五進。大殿采用西藏式結構,為古典建筑藝術之杰作。大殿之前側,立有康熙御制平定噶爾丹紀功碑。東南隅為白石雕砌覆缽式喇嘛塔,高約十五公尺。塔上以彩色花紋勾勒圖案及六字真言,為蒙古現存喇嘛塔中第一巨塔,結構極為完美。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