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臨汾西南。規模敞朗,建筑巍峨。創建年代不詳,現存者系元明遺物。山門內有明代所塑二金剛峙立,剛勁雄壯,威嚴肅穆。天王殿中四大天王威坐其中,王冠胄甲,分持劍、琵琶、傘、蛇,象征風調雨順。菩薩殿內以扇面墻分為二進,墻前為觀音菩薩及善財童子,兩隅十八羅漢各具神態;墻后地藏、道明、閔公端容肅穆,十殿閻君分坐兩側。最后為大雄寶殿,采用元代建筑之結構,龕內供奉釋迦、文殊、普賢華嚴三圣,二菩薩身式修長,衣飾合體,面方下圓,神態嫻靜慈祥,塑工尤為精巧。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