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江蘇吳縣北隅。通稱為北寺,寺有臥佛,故又稱臥佛寺。據大清一統志卷五十五載,報恩寺在府城北隅,本為三國時代吳之通元寺,唐代改為開元寺,吳越為報恩寺,時亦稱北寺;又謂依據吳地記、吳郡圖經續記所載,通元寺系孫權之母舍宅而置,唐開元年間(713~741),詔令天下置開元寺,遂改名為開元寺。后唐同光三年(925),吳越王錢镠改建新寺,并移支硎山‘報恩寺’(東晉支遁創建)之額于此,故稱報恩寺。本寺殿宇華麗,為東南諸寺之冠。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加號‘萬歲’,佛日契嵩住持本寺時,敷講華嚴經疏,敕封為‘賢首教寺’。其后歷經兵火與重建工作,至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昭三法師住持本寺,大加修葺。
北寺塔凡十一級,南宋時毀于兵火,其后加以重建。現存之北寺塔為八角九層之大塔,高八十公尺,直徑七公尺余,第一層置有裳層,予人以安定之感。此塔外部之木造系光緒二十六年補修完成者,然內部磚筑部分則被視作南宋初大圓所建。塔后方之石制大同塔及吳王紀功畫像碑皆被認為是元至正年間(1341~1367)張士誠重修報恩寺時所作。[吳縣志卷三十六報恩寺條、報恩萬歲賢首教寺碑(元代閻復)、北寺重修九級浮圖記(王世貞)、江蘇之塔(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編)、支那文化史跡解說卷四(常盤大定、關野貞)、支那の佛塔(村田治郎)]
(二)位于江蘇江寧縣金陵城南方之聚寶門外。號聚寶山。原名建初寺,系三國時代吳大帝孫權于赤烏年間(238~251)所建,并建阿育王塔,供奉康僧會攜來之佛舍利。為江南一帶歷史最久之寺塔,相傳為阿育王八萬四千塔之一。其后荒廢,曾改建為長干寺,又改名為天禧寺。元至元年間(1264~1294),改稱元興天禧慈恩旌忠寺。明成祖永樂十年(1412)奉敕重建,賜額‘大報恩寺’。歷代有康僧會、竺慧達、竺法曠、明徹、僧祐,及法眼文益系統之匡逸、玄則、法安等諸師住此。[金陵梵剎志卷三十一、大明一統志卷六、大清一統志卷五十二]
(三)位于安徽壽縣東北隅。相傳系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玄奘大師奉敕建造。原名崇教禪院、東禪院、東禪寺,明洪武初改為今名。全寺包括山門、佛殿門、大雄寶殿、禪堂、客堂等。大殿內供奉各朝代之造像,其中,唐代木雕恬靜莊嚴,宋代木雕低眉默坐,明代銅鑄像則簡煉渾厚,明清時代之泥塑十八羅漢姿態各異,造型奇特,堪稱為藝術珍品。
(四)位于江西永豐縣西門外。唐代天寶年間(742~755),中書侍郎徐安正舍其故宅為寺,以地名為報恩鎮,故亦稱報恩寺。元廢,明洪武二年(1369),徐氏后裔建塔于寺右,弘治、萬歷年間二度重修。今塔為九層四面之建筑,每層高約三公尺;有六角、二門,沿石階可盤旋直達五至七層。塔之平面呈四方形,最上層則呈圓柱形;第七層以下,正面各層均設有佛龕,龕內供奉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