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特別強調自迷中解放(解脫)而進入永遠之平安(涅槃),然并非特由一個救主救濟,而系憑一己之修行自救。惟對于佛陀或其他長老僧之絕對歸依而獲得安心,亦稱為救濟。例如:為殺父之罪而惶恐之阿阇世王嘗對佛陀如此訴說:‘懇求世尊,自今爾后直到臨命終了,愿歸依三寶成為一在家信者,祈請佛陀攝受我。愚癡、迷妄、不善、有罪的我,為爭王位而殺死正直的父王。世尊!我是有罪的,祈求世尊攝受我,并且使我的未來受到庇護。’佛陀答道:‘大王!你能夠承認自己的罪愆,如法懺悔,由于你的懺悔,你當得到攝受(梵pat!i -gan!ha^ti )。’即因為得此攝受,阿阇世王之恐怖因而解除。此種攝受之特征,在于因多數人之力量,而非僅由一個救主之寬赦而獲得攝受,即由所有僧伽全部一致的意志所給予之赦免。此一攝受乃佛教救濟中最古老之形式。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