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東漢末年至魏初之際,知識階層所形成‘藉談辯而達治學、求理目的’之社會風氣。此風盛行于魏、晉兩朝(202~419)。清談純屬哲學思辨之理趣范圍,如人生論、宇宙論、本體論、知識論、樂理、倫理、美學、語言語意學等,而不涉及現實、功利之官場政治或營生之術,故當時之社會意識普遍呈現追求清純之風尚。同一時期,另有玄談之風,其主題僅限于清談中之純粹宇宙論、本體論,及如何配合此宇宙論之部分人生論,應屬形而上學,故范圍較窄。當時名士如王弼、向秀等,大多以談玄相尚,提倡老莊之學,是以玄風大熾。玄學之士雖被評為空理、空論之徒,然佛教入傳之初即是藉由清談、玄談而得以向知識分子傳播。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