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vipa^ka。舊譯為果報。音譯為毗播迦。即依過去之善、惡而得果報之總稱;蓋謂果異于因而成熟。異熟有種種解釋,據成唯識論卷二載,所謂異熟,系謂‘因’變為‘果’,此‘果’之性質異于‘因’之性質;‘因’有善有惡,而‘果’具非善非惡之無記性,故自‘因’成熟為‘果’,其性質已變異為別類。然據成唯識論述記卷二載,異熟一詞有三義:(一)異時熟,謂‘因’與‘果’必隔世于異時而熟。(二)變異熟,謂‘果’為‘因’所變異而熟。(三)異類熟,謂‘果’與‘因’為異類,而由‘因’所成熟。上記三義中,說一切有部主張‘異類熟’,經部主張‘變異熟’,唯識宗亦主張‘異類熟’。
說一切有部與唯識宗雖同取‘異類熟’之義,然兩宗所說旨趣不一,在說一切有部而言,‘無記’由于力劣之故,猶如朽敗之種子,完全缺乏因緣之義,故并不招感異熟。以此之故,‘異熟因’與‘異熟果’之關系,于四緣中,配屬‘因緣’之中。在唯識宗而言,認為等流習氣之因、果均通于善、惡、無記三性;即謂異熟果中含有無記之親因,故雖為等流之因果,然須有‘業種子’之資助,才能引生無記之果報,以此無記之果報與業種子相望,始稱異熟,而此業種子即稱為異熟因,無記之果報則稱異熟果。準此言之,異熟因對異熟果而言,即予以資助力之‘增上緣’,而此業種子乃與第六識相應之善惡‘思心所’之種子。
上述‘思心所’種子有兩種功能:(一)能自行生起‘現行’之功能。(二)能資助其他異熟無記之種子而令生之功能。就自生‘現行’之意義而言,此種子乃是親因緣,亦即等流因、等流果。就資助其他異熟無記之種子而言,此種子乃是增上緣,亦即異熟因、異熟果。又異熟因乃六因(異熟、能作、俱有、同類、相應、遍行)之一,異熟果乃五果(異熟、增上、士用、等流、離系)之一。能產生異熟果之能力者,稱為‘有異熟’;反之,則稱‘無異熟’。唯識宗又將異熟分為二;(一)第八識總報之果體,稱為‘真異熟’,或單稱‘異熟’。(二)從真異熟而產生者,稱為‘異熟生’。例如阿賴耶識為真異熟,眼識等六識則為異熟生。
此外生于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等處之眾生,因其不能聞法修行,故稱此等眾生之世界為異熟障。此乃由于眾生前世之業因招感今生之果報,而轉生于此等世界,故稱異熟障。[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卷二十五、俱舍論卷二、卷六、俱舍論光記卷二、俱舍論寶疏卷二、玄應音義卷二十三](參閱‘果報’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