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

助印经书 唐玄宗于開元二十六年(738),敕令各郡建立開元寺,作為官方之寺院,主要負責國家之祝典法儀;亦有從已有之寺院轉用為地方官祈求國運儀式之場所。此種儀式不僅將佛教之恩惠賜予國民,更有夸示中央政府權威之意圖。

 關于玄宗敕命全國建立開元寺之因緣,今已不可考,惟據‘西安府城內元大開元寺興教碑’之碑文所載,知開元二十八年(疑為二十六年之訛),玄宗曾與勝光法師于延慶殿對論‘佛恩’問題,論后玄宗乃誓為佛弟子,遂于天下之州府各置開元寺一所。然今已無文獻可考察當年全國各州府是否皆奉敕造寺,僅于舊唐書卷九有‘天寶三年(744)四月,敕兩京及天下諸州鑄金銅天尊及佛像各一尊,置之開元寺’之記載。然于現今所存各種佛教史文獻,如唐代鑒真和尚(曾赴日本,后成為日本律宗之祖)之東征傳,與來華留學之日僧圓載、圓仁、圓珍等人之旅行記中,則載有較具體之資料,如諸州開元寺之名稱,及部分有關之記事。另據大明一統志所列舉,當時留存者,有直隸真定府冀州開元寺、元氏縣開元寺、永平府開元寺、順德府開元寺、陜西西安府咸寧縣開元寺、福建泉州府溫陵開元寺、福州府閩縣開元寺、山東登州府開元寺、河南歸德府開元寺、寧陵縣開元寺、虞城縣開元寺、南陽府舞陽開元寺等十二處,已非往日盛況。

 各地開元寺于唐宋時代,高僧輩出,如蘇州開元寺之元浩、辨秀,齊州開元寺之義楚,洪州開元寺之道一、棲隱,鄂州開元寺之玄晏等。其中以洪州開元寺之道一尤為著稱,自大歷四年(769)駐錫該寺,闡弘南岳懷讓之禪法,而成當代禪道之重鎮,世人尊稱為‘馬大師’。諸州之開元寺歷來興衰不一,雖經元明之重修,現存者不多。[佛祖統紀卷三十四、釋氏稽古略卷三、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六十一、第一○四、第一一七、第二○○、第二七八、第三九五、第四五七、第五○七]

 (一)位于江蘇吳縣西南。為三國時代孫權之乳母陳氏所建。初稱重元寺、通元寺。至唐代,改稱開元寺。晉代時,自海中漂來石佛二尊及佛缽一只,今珍藏寺中。歷代以來,本寺先后有禪宗六祖慧能之法嗣印宗、荊溪湛然、長慶慧棱、黃龍楚南、清涼澄觀、慈云遵式等宗門大德棲止之。[開元寺志、大明一統志卷八]

 (二)位于福建晉江。建于武后垂拱二年(686),初名蓮華寺,后改興教寺、龍興寺。開元二十六年(738)奉敕改稱開元寺。歷五代至宋,創支院百余所,元代賜名‘開元萬歲禪院’。至正年間(1341~1398)遭祝融之災,明代洪武、永樂兩朝漸次重建,明末鄭芝龍又重修大雄寶殿、拜圣亭、山門外紫云屏殿等,為一包括東西兩翼之建筑群。其中以東塔(鎮國塔)、西塔(仁壽塔)馳名遠近,為我國聞名世界富有歷史性之建筑。東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初為木塔,南宋改為磚塔,今之石塔乃南宋紹興二年(1132)至淳祐十年(1250)所重建,高四十八公尺余。西塔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初為木塔,北宋改為磚塔,今之石塔為紹定元年

(1228)至嘉熙元年(1237)所重建,高四十四公尺余,二塔均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之石構建筑,上刻佛像,十分精美。大雄寶殿又稱百柱殿,采用重檐歇山式建筑,為明代遺構,殿上之斗栱有飛天樂使二十四尊,雕刻精致。[福建通志卷二六四、大清一統志卷三二八]

 (三)位于江西南昌新建縣之東。又稱上藍院。即唐代馬祖道一弘揚禪風之著名道場。道一得南岳懷讓之心法后,先后駐錫建陽、南康、撫州、虔州等地之道場,建陽在今福建省,其余皆在江西省。自大歷四年(769)開始,道一居止于本寺,繼續其接化生涯,當代另一禪門龍象石頭希遷則大多弘法于湖南一帶,世人每將‘江西馬祖道一’與‘湖南石頭希遷’并比為禪界雙璧。由是,本寺亦成為當時禪徒輻湊之名剎。本寺于宋代時改稱能仁寺,明代改稱永寧寺,至清代,又更名為祐清寺(或佑清寺)。[大明一統志卷四十九、大清一統志卷二三九、江西通志卷一一一]

 (四)位于陜西西安東大街西首。建于唐玄宗開元年中。玄宗于開元二十六

年(738)敕令全國各大都市廣建開元寺,其中以本寺之規模最大,唯歷代失修,寺容殘破,已非舊觀。

 (五)位于河南商丘縣城南。建于唐代。宋代更名寶融寺,又稱興隆寺。寺內有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所書之‘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

 (六)位于河南虞城縣舊縣城北。建于宋紹圣三年(1096),后徙地改建于今縣治之西南隅。

 (七)位于廣東潮州。乃東南一大叢林。始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元代稱開元萬壽禪寺,明代以后稱開元鎮國禪寺。建筑古雅,香火極盛。

 (八)位于山西大同。(參閱‘善化寺’4875)

 (九)位于臺灣臺南。為著名的佛教古剎。原系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嗣子鄭經為奉養其母董氏所建之‘北園別館’,創建于明永歷年間(1647~1661)。康熙二十八年(1689),巡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等捐俸改建為寺,時稱海會寺。此后,歷經乾隆年間之重修、擴建,迭改寺名為榴環寺、榴禪寺、海靖寺,終定名為開元寺,以迄于今。

 寺內有鄭經所鑿之鄭經井一口,及鑿井時所掘出之海螺化石,及七弦竹一株,據云此竹為明永歷三十四年移自河南臥龍崗,為董氏親自種植者。寺中并珍藏有鄭成功親筆文件及其所用之餐器。此外,尚有臺灣最早鑄造之銅鐘一口,及后園之圓光三塔。塔建于民國二十年(1931),為寺僧藏骨之所,今已成為該寺之標幟。

 本寺開山住持為志中法師。后代住持之較著名者,有同治、光緒年間之榮芳、傳芳、玄精諸禪師。榮芳曾赴福建鼓山受戒,并赴少林寺習禪及武技,且精書畫,頗為當時臺省人士所推崇。傳芳亦曾赴福州等地求法受戒,返臺后傳戒弘法,度眾甚多;至今約有末寺八十余座,通稱為傳芳和尚派下。玄精出家前,原擅道教方術,故任開元寺住持后,時顯靈異。臺灣光復后,繼任住持有證光、印明、眼凈等人。證光、眼凈二人先后興辦延

平佛學院及開元佛學院,造就不少僧材。現任(1988)住持為悟慈法師,創辦有開元幼稚園、開元育幼院、慈愛醫院,及慧光圖書室、開元禪學院等。

開元寺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