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語 khara-khoto。音譯卡拉荷多、哈拉荷多,黑色都城之意。位于河西走廊北端之大戈壁地區,黑水下流之綠洲東端,本為西夏之地,后為成吉思汗所滅。據傳為西夏黑水鎮燕軍之地,馬可波羅之旅行記稱為‘亦集乃邑’,現已成為干燥荒涼之砂礫地,當時此地盛行農耕,為通往東北喀喇昆侖山方面之要道。十九世紀末,俄國學者婆達寧(Grigorii Nikokaevich Potanin, 1835~1920)率領中、英、美諸國著名之探險家發掘調查此城,其遺跡為不等四邊形之城壁所圍繞,城壁以木筋磚造,四邊皆有城門,城內有寺院、佛塔等建筑物遺跡,城外有佛塔及回教寺院墳墓之遺跡。由此一遺跡發現大量之遺物、古文書。文書以漢文、西夏文為多,亦有不少刊本;其次為西藏文,又有少數回鶻、突厥、波斯等文字之資料。另有塑像、浮雕之佛像,及以麻、絹、紙描繪之圖像、幢畫、壁畫等,其中之木版畫、水墨畫顯示出中國之畫風。與佛教有關之繪畫、雕像則顯著傾向于西藏風味,值得與敦煌出土之遺品作比較研究。書籍中有骨勒茂才所撰‘番漢合時掌中珠’(夏漢對譯字典),其他有文字音韻書、西夏法律集、詩文集等,乃研究西夏之重要資料。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