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1941)祖籍廣東揭揚,出生于臺灣臺南馬公廟。又因日據時期,寄籍福建龍溪,故每被誤為龍溪人。本名贊坤,又名叔丑。字地山。筆名落花生。畢業于燕京大學。后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宗教史、比較宗教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以人類學、民俗學享譽學界。民國十四年(1925)轉入英國牛津大學,專攻梵文。為明了佛學思想之起源,曾前往印度考察佛教。歷任燕京、北京、清華、南開等大學教授及香港大學系主任等職。其文學作品每融入佛教意境,風格獨特,尤以散文、小說之浪漫寫實筆法,于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為五四運動中心人物之一。嘗在燕大講授‘佛教文學’。晚年更潛心于佛教與道教之研究,有陳那以前中觀派與瑜伽派之因明、印度文學、佛藏子目引得、中國道教史、道藏子目引檢、道教史上編、扶箕迷信底研究、空山靈雨散文集等著作傳世。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