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菩薩之總稱。維摩經卷下(大一四·五五四中):‘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九]
(二)二種僧(聲聞僧與菩薩僧)之一。現出家沙門之形相,修學小乘三學,稱為聲聞僧;反之,現在家之形相,修學大乘三學,稱為菩薩僧。又為三種僧(聲聞僧、緣覺僧、菩薩僧,或聲聞僧、菩薩僧、凡夫僧)之一。[大智度論卷三十四]
(三)指北周之時,被迫蓄發、戴冠、衣著裝飾瓔珞之高僧。于我國佛教史上之‘三武一宗法難’中,北周之武帝曾制種種惡法壓迫僧尼,以達其毀佛廢法之目的。例如武帝于建德三年(574),下詔別立道觀,揀擇釋、道二教之名德,蓄發改形,號為‘學士’。武帝崩后,繼位之宣帝雖欲漸興佛教,然以未便速除先帝之制,故仍下令于東西二京陟岵寺立一百二十位‘通道觀員’,甄選釋、道之大德,蓄發、著衣冠,稱為‘通道觀員學士’,當代著名之高僧,如法藏、彥琮等人皆被詔選之。蓋以被甄選之僧,皆須‘戴花冠、衣瓔珞’,故以‘菩薩僧’代稱之。[大宋僧史略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