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日本天臺宗中興之祖良源門下之兩個流派,即:源信所創之惠心流與覺運所創之檀那流。二派之分流,系對良源所出之議論題、論點與學風各異而致,且隨其門流之興起,而各有特異之口傳法門出現。檀那流系汲取最澄承自行滿之天臺教相;惠心流則汲取最澄承自道邃之系統,即主張融合天臺、密教、禪一致之說,而以觀心為宗旨。其他見解之沖突亦多,以忠尋(源信之第四代)之述作為導因,招致兩派論議之對抗。其中惠心流于關東一帶另有發展,至近世仍稱興盛,其文獻亦得保存;檀那流則受織田信長燒殺比睿山一事之影響而一度絕跡。其后惠心流分出□生流,□生流又分出行泉房流、土御門流、寶地房流等,計分四流;檀那流亦陸續分出慧光房流、毗沙門堂流、竹林房流、豬熊流等四流。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