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寧夏固原縣城西北六十公里處之須彌山東麓,六盤山脈之北端。此處曲徑幽靜,巖石嶙峋,山巒疊嶂,自北朝起,歷代皆在此營建石窟。現今保存較完整者有二十窟,分布于大佛樓、子孫宮、圓光寺、桃花溝等處,蜿蜒約二公里。北朝之石窟較少,中心有四方塔柱,塔柱分層,每層皆有佛龕,洞窟四壁按一佛二菩薩配列。隋代所建石窟之布局類似北朝,但中心柱改為單層,鋪像增加二弟子,雕像之造形一改北朝之秀骨清相,而變為手足豐腴,樸實拙重。唐代石窟有十余座,窟面仍為方形,無中心柱,鋪像增至七身,造像之面形豐滿,神情安詳。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