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光

助印经书 (一)指智慧之光。智慧能破無明之闇,故以光喻之。

 (二)梵名Jn~a^na -prabha^ 。中印度摩揭陀國人。玄奘西游入印時,為住于那爛陀寺之學僧。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所載,師為戒賢門下之上首,博學多聞,精通大小二乘與四韋陀等外典,五印學者皆宗之,并繼戒賢為那爛陀寺長老。又因師習半教,不致力于大乘方等經典,故玄奘曾訶責之;于曲女城大會時,亦為玄奘所挫。

 據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載,那爛陀寺有戒賢、智光二大論師對峙。其中,戒賢承無著、護法之說,依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立有、空、中三時教判,以法相大乘為真了義。智光則承龍樹、清辯之空宗,依般若、中觀等,立心境俱有、境空心有、心境俱空三時教判,以無相大乘為真了義。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卷上等,亦皆以師為中觀派學者,別立三時教判,與瑜伽派之戒賢相抗衡。此二說不同,是否同為一人,因其事跡不詳,故二說并存。[華嚴經疏卷二、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七、翻譯名義大集、大乘佛教史論]

 (三)(?~1435)明代譯經僧。山東武定人,俗姓王。字無隱。又稱西天國師。十五歲出家,禮印度迦濕彌羅國板的達薩訶咱釋哩國師,學三密神咒及傳聲明記論之旨。洪武二年(1369)游五臺山,感文殊菩薩現相。帝聞其名,召至鐘山,請其師板的達譯四眾弟子菩薩戒。十七年(1384),奉詔出使西域,宣揚圣化,謁見麻曷菩提上師,傳金剛鬘壇場四十二會。既歸再往,丕著懋勛。永樂四年(1406),奉詔入藏迎大寶法王。歸國后,詔住西天寺;十五年(1417),詔住北京崇國寺。仁宗時,賜‘圓融妙慧凈覺弘濟輔國光范衍教灌頂廣善大國師’之號。宣德十年示寂,世壽不詳。譯有顯密經義及所傳心經、八支了義真實名經、仁王護國經、大白傘蓋經等。[補續高僧傳卷一]

 (四)(1889~1963)江蘇泰縣人,俗姓孫。字文覺。十三歲禮玉成和尚出家,十七歲依寶華山皓月和尚受具足戒。光緒三十二年(1906),就讀揚州天寧寺佛教中學。三十四年,入南京祇園精舍,與仁山、太虛二尊宿同學。宣統三年(1911),師與二宿發起佛教革新運動,擬改金山江天寺為學校,遭反對而未果。民國二年(1913),回泰縣創辦小學,培育僧才。

 六年,隨月霞南北講經,曾任九華東崖寺住持。月霞示寂后,更從冶開參究,歷時三載。十年,掩關于泰州,專攻華嚴。十二年,受聘為焦山定慧寺監院。十八、十九兩年赴香港講普賢行愿品。



 二十二年任定慧寺住持,翌年,創立焦山佛學院,培育弘法人材甚伙。二十六年抗日戰起,日寇焚定慧寺,師坐鎮指揮,援救得法,未傷一人,而大殿、藏經樓猶得保存。其后返鄉,從事抗日宣傳,創立福田工讀社,以生產報國。三十八年來臺,初寓十普寺,講遺教經。四十年,弟子南亭創設華嚴蓮社,迎請長期供養。歷講大乘諸經,發起華嚴供會,籌募獎學基金,濟助社友,接引青年,皈依達數千人。師平昔修持嚴謹,除閱經禮佛靜坐常課外,每冬必打個人‘靜七’四十九日,數十年未間斷。師身體素弱,食睡甚少。五十二年三月示寂于臺北,世壽七十五。著有華嚴大綱、婦女學佛緣起等。

 (五)日本三論宗僧。河內國人,俗姓鋤田。從智藏學三論,兼修凈土。曾命畫工繪出其所感見之凈土圖相,世稱智光曼荼羅。于元龜年間(1570~1573)示寂,生卒年與世壽均不詳。凝然以師為日本凈土六祖之初祖。

智光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