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黃綬芙、譚鐘岳合撰,民國俞子丹重繪。收于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峨眉山由麓至頂,綿亙數百里,古跡勝境,美不勝收。清光緒十三年(1887),黃綬芙、譚鐘岳奉川督命,編繪‘峨山圖志’。計:峨山全圖一幅,上山及下山道里五十三幅,峨山十景圖十幅。每幅圖上詳注道里遠近,后附寺宇略歷及沿途形勢。圖極精確,與實際里程景觀少有差誤。民國二十四年(1935),美國費爾樸博士(Dryden Linsley Phelps)據黃、譚圖志,譯成英文,由俞子丹重繪原圖,于民國二十五年由華西大學哈佛燕京社為之排印行世,稱為新版峨山圖志,以別于舊版。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