缽露羅,梵名Bolor 。北印度之古國名。又作缽盧勒國、波路國、布露國、勃律國、勃律國。位于迦濕彌羅國之北。唐時,分為小勃律、大勃律二部。據大唐西域記卷三載,缽露羅國,周四千余里,位于大雪山間,東西長,南北狹。盛產麥豆,出金銀,資金甚利,國用富饒。氣候寒烈,人性獷暴,薄于仁義,無聞禮節。形貌粗弊,衣服毛褐。文字類似印度,言語異于諸國。有伽藍數百所,僧徒數千人,學無專習,戒行多濫。另據崔牧之大日經序之說,于北天竺勃嚕羅國大石山半腹,有一藏秘法之窟,謂此窟即大日經傳來之處。其中之‘勃嚕羅’即指‘勃律’,亦即缽露羅國。[大唐貞元新譯十地等經記、洛陽伽藍記卷五、唐書西域列傳第一四六下]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