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西星子縣西八點六公里處之廬山南麓。系南唐李中主所創。山后有龜背、鶴鳴、雙劍、香爐、黃石巖等奇峰相連。其間,北有馬尾水,南有瀑布泉,為廬山諸寺中最幽邃之地。宋代時,云門之門下清耀曾住此,同門智寂之弟子照繼之。太平興國二年(977),詔改名為開先華藏寺。仁宗時,善暹開法席,其門特顯。門人佛印了元承其席,后智珣、行英等云門諸德相繼住之。明代天順初年恢復舊名。康熙四十六年(1707),賜‘秀峰寺’匾額。其側崖有黃山谷之七佛偈、王陽明紀功之碑石。西側溪畔有五重之小石塔,門外有陰刻之觀音像巨碑,像之相好頗能現示宋代風格。[禪林僧寶傳卷二十九、五燈會元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八六七、第八七○、支那佛教史跡評解卷二]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