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馱羅藝術

助印经书 乃印度佛教藝術之一派。又稱犍陀羅藝術、希臘佛教藝術。以印度西北部犍馱羅(巴Gandha^ra ,約今西巴基斯坦白夏瓦)地方為中心而發展,即亞歷山大侵入印度后至貴霜王朝滅亡,盛行于印度河與喀布爾河會合區域之佛教藝術。其藝術之表現,主要為宮殿寺廟之建筑、佛菩薩像之雕刻、繪畫,其內容大多以佛教題材為主,而采用希臘系統之表現方法,歷史性價值極大,影響廣及印度、中亞、我國、日本等處。蓋以印度傳統藝術,吸收希臘、波斯、大夏、羅馬之風格,镕為一爐而自成一派。

 佛像造立之起源及年代不得其詳,部分學者推測為紀元前后始行于犍馱羅地方,然依史實難以確認。依道行般若經卷九、卷十載,可知西元二世紀中葉以前,犍馱羅地方已盛行造立佛像;又從法顯、惠生、玄奘等之著作中,對于那揭羅曷國之佛影及布路沙布邏城之雀離浮圖等之遺跡皆有描述。

 建筑方面,以佛教之伽藍、塔為主,式樣以印度傳統建筑為基準,佛塔沿襲中印度古覆缽形式,然由其柱頭可見所受羅馬、希臘之影響。佛塔塔身極高大,伽藍則大致呈方形之高墻,內有中庭,四周有房室并立,建材均以石塊拼成,而不使用磚。至于雕刻方面,其題材頗多,有佛、菩薩,或取自佛傳、本生譚,數量極多,乃犍馱羅藝術之中樞,多以浮雕表現,少有圓雕之作品,背面削平,身體比例不夠勻稱。其式樣模仿希臘人之骨相,一反中印之螺發,而呈現波狀發紋,面貌亦不同于印度人,高額、尖鼻、薄唇、人中短、衣褶厚重。繼承此風之雕刻為現今北印度及土耳其斯坦(俄屬中亞)。





 犍馱羅藝術越過北方蔥嶺進入現今新疆地方,傳至中原,影響北魏佛教藝術,又經由朝鮮傳入日本,顯著影響飛鳥時代之建筑、雕刻。另一派則傳及緬甸、暹羅、交趾等地。第五世紀中葉,印度受咽噠族之侵略,犍馱羅藝術亦因之衰頹。[大唐西域記卷二、高僧法顯傳、洛陽伽藍記卷五、佛教之美術及歷史、西域文明史概論、 Le Coq: Die BuddhistischeSpa|tantike in Mittelasien,Bd.Ⅰ](參閱‘犍馱羅國’5522)

犍馱羅藝術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