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侶之職稱。即從事有關寺院、法會以及僧侶之管理等事之職務,如:三綱、講師、讀師、五師、十師、內供奉十禪師、護持僧、阿阇梨、威儀師、從儀師、導師、鎮、法務、座主、別當、長吏、長者、撿挍、執行、長老、住持、院主、勾當、專當、知事、行事、在廳、年預等皆屬之。其中,阿阇梨、長老、三綱、十師、座主、知事、撿挍、住持、院主、內供奉等系通于印度及中國、日本佛教所用之職稱,其他則為日本佛教用語。三綱,掌管寺內庶務之上座、寺主、都維那,稱為權三綱,已講、內供、阿阇梨之職稱為正三綱;講師,與國司共掌國內僧尼之事,亦兼講說經論之職,原稱為國師,或國講師,有大小之別;讀師,講師之副員,主司俗事之職;五師置諸大寺,于別當三綱缺時,掌理簡定補任等事,由五人組成,另又有大五師職;十師,又稱十僧,授戒時之職,即指戒和尚、羯磨師、教授師等三師,以及七位尊證師,此亦有大十師、小十師之別;內供奉十禪師,又稱內供、供奉、十禪師、十師,職掌宮中之佛事,以十人為定員。又有定額僧十人,即座主一人、三綱三人、供僧六人,合稱十禪師。阿阇梨,置于諸寺,司修法、灌頂、授戒、試業、撿封等職,亦有大小之別,又因其職務不同,故名稱亦異,有傳法阿阇梨、三部大法阿阇梨、授戒阿阇梨等;威儀師則于諸寺法會之際,監督眾僧之威儀,此有大小權之別;從儀師,即威儀師之副員,協助威儀師;長老者,一寺之首座;住持及院主,為寺院之主長,統轄諸務。此外,諸寺中尚有各種僧職,如:堂達、伴僧、坊官、東堂、西堂、前堂、后堂、塔主、書記、藏主、維那、知客、都寺、監寺、副寺、納所、典座、浴主、凈頭、凈人、堂主、殿主、修造主、直歲、都官、都聞、看坊、承仕、從僧、侍者等。[大宋僧史略卷中、卷下、釋氏要覽卷上、祖庭事苑卷八、禪林象器箋職位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